《荀子·劝学篇》全文通译(上 )
我们从中学课本里读到的《荀子劝学篇》只是全文的几个片段,文章非常优美,成语俯拾皆是,老师会教导我们,学习要要有毅力,要专心致志之类。其实这远不是荀子劝学篇的核心内容。
荀子所劝之学,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学习先王之道,具体来说就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它们都是做人的学问,努力学习成为士人、而后君子,最终成为圣人。因此,荀子《劝学》讲的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而不只是学习的方法,更不是鸡汤式的交际之学,秀几句金句。荀子讲的是学习的道,而不只是学习的术。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小人”,不学习就是禽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本性成为君子和圣人。所以荀子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荀子的核心主张是由外而内的。
学习做人的学问关键是两条,一是必须要有良师,二是言行举止应该合乎礼法,礼法是最高的学问。
一、总论
君子说:学习先王之道是没有止境的。
二、学然后立,先王之道为本
青色颜料提取自蓝草,但比比蓝草更绿,冰从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料熏烤以后可以做成车轮,其曲度可以达到圆规的标准。即使再次烘烤曝晒,轮子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外力(熏烤)作用的结果。学习就像熏烤一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行,而且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
粗糙弯曲的原木用墨绳打上标线,沿着标线就能把原木锯成整整齐齐的直木;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了以后,就会变得锋利。墨绳和磨刀石就是先王之道,所以君子应该遍读五经,同时每天对照反省,发现自己的言行有什么偏差,这样就能透彻地掌握先王之道,日常行为就不会出差错了。
不攀登高山就不能理解苍天有多高远,不深入深渊就不能明白大地有多深厚,没有听闻先王之道,就不会知道做人的学问有多大。吴越夷貉等少数民族的孩子,呱呱坠地时的叫声都是一样的,但长大以后,他们养成的习俗却不同,这是因为环境不同,他们各自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诗经说:“你们这些号称君子的人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好好谋划履行你们的职责,要发自内心地喜好先王之道,像对待神一样的信奉它,遵从它,那就是你们最大的福气。”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将先王之道内化于心,最大的福气就是言行不违背先王之道从而避免灾祸加身。
独自终日冥思苦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学习先王之道有进步。拼命踮起脚跟翘首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视野开阔。站在高处向人招手,你的手臂并没有加长,但离你很远的人也能看见你;顺着风向呼喊,你的声音并没有增强,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晰。驾上马车,即使没有飞毛腿的功夫,却能远行千里;乘上舟船,即使不谙水性,也能渡过江河。学习比沉思重要,君子的秉性并无异于常人之处,但他们善于借助外力完善自己。先王之道就如同那高楼、疾风、马车和舟船,是我们应该好好加以学习利用的啊。
南方有一种斑鸠鸟,善于用草将羽毛编织在一起建成巢穴,但他们把鸟巢维系在芦苇的花穗上,大风吹过,芦苇折断,鸟蛋破碎,雏鸟摔死。不是鸟巢编织得不好,而是鸟巢附着的地方不对。学习做人的学问如果不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先王之道)上,结局机会和斑鸠鸟一样。
西方有一种草木叫乌扇,草茎仅有四寸长,它长于高山之上,可以俯临万丈深渊,不是它的草茎能够一直长到这么高的地方,而是它本身就扎根在高山之上。先王之道就是那高山,在先王之道的基础上学习,这个境界就高了。
蓬草生在麻林中,它们顺着麻杆自然往上长,不用扶持也是笔直的;兰槐的根茎(白芷)本来是香的,为了炮制得更白,在淘米水里长时间浸泡,自然会发臭,君子避之唯恐不及,老百姓也不愿意服用它,不是它本身的质地不好,而是被泡坏了呀。所以君子一定慎重选择居所,一定和有学问的人交往,就是说,要远离那些不三不四粗陋不正的小人,亲近那些中规中矩行有所止的君子。
三、学习就是时刻修行
物以类聚一定有它的内在原因,人们的荣辱一定是品行带来的。鲜肉腐臭了就会生蛆,鲜鱼干枯了就会有蛀虫。松懈、不知敬畏、不谨言慎行,灾祸就会来临。性质刚强的东西,因为其刚强更可能被折断,性质柔弱的东西,因为其柔弱更可能被束缚。这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言行散漫不正,就会招致怨恨。柴草堆在地上,看上去一模一样,火一来必然先点燃那些干燥的;把土地平整得似乎一模一样,水来必定流向低湿之地。各种草木相生相聚,各种禽兽成群结队,事物总是由某种属性联系在一起。
正因为如此,只要箭靶竖起来,弓矢就会瞄准靶心射过来;林木长到茂美了,人们就会拿刀斧来砍伐;大树茂密成荫,群鸟就会在树上栖息;醋酿到酸熟,蚊子就会聚集过来。所以言语失当会招来祸患,行为不检会引来羞辱。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谨慎啊!
泥土不断堆积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高山兴起;水流不断汇聚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深渊诞生;平时不断积累细小的善行,就能造就高尚的品德,长此以往先王之道自然内化于心,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不抬脚迈开步坚持行进,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没有溪流的不断汇入,就没有大江大海。千里马纵身一跃也不能跨越十步,劣马连续走十天,却可以走得很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劣马坚持而不放弃。
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刀子连烂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刀子可以在金属和石头上进行刻绘。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躯体,却往上能食尘土,往下能饮深泉,因为用心专一。螃蟹六脚兼两螯,却只能寄居在蛇鳝的洞穴里,因为内心浮躁。
所以,没有深沉专一的精神,就没有透彻的人生智慧;不能坚定不移地践行先王之道,就不能取得显著的功绩。在不同的道路上来回折腾,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一心侍奉二主,为世人所不容。同时注视两个目标,不可能看得清楚;同时听两种声音,不可能听得明白。
传说中的腾蛇没有脚,却能飞起来;鼫鼠有五种本领,但都是半拉子的水平,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所以经常陷入困境。
《诗》曰:布谷鸟子女众多,但母鸟的爱心始终如一,所以子女都能得到很好的喂养。清明高尚的君子,言谈举止始终如一,因为他的内心坚定不移奉行先王之道,心无旁骛。
传说,瓠巴善弹瑟,其乐声优美,水下的鱼儿也会浮出水面,在周围来回游动来聆听;伯牙善鼓琴,其琴音幽雅,宫中的御马也会仰头谛听,忘记了吃草。优美的声音不会因为细小而听不到,高尚的言行不会因为自己不宣扬而得不到传播。山中埋藏着玉石,山上的草木就会鲜润茂盛;水潭中藏着蚌珠,两岸的草木就不会干枯。是没有坚持不懈日积善行吧?哪有日积善行而不传扬开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