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来,采取了哪些为人诟病的措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0 10:07:13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清朝入关以来,对于汉族人民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以稳定明末清初这一时候的社会动荡。并且针对于当时的反抗势力,清朝采取了镇压和拉拢的两手准备。

通过这样的方式,清朝在入关以后迅速削弱了汉族对于清朝政权的抵抗。不仅如此,在清朝入关以来,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定,采取了许多为人所诟病的措施。

面对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这样的举措或许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却影响了当时、已至后世。这些措施当中,有的是以名利引诱,有的则是以血腥手段镇压。在清朝入关以后的许多政策里面都有着这两方面的影子,而清军是如何权衡明末绅士与荡寇势力的呢?

一、清朝入关以来,大棒加甜枣的政策以稳定局势

(1)血腥屠杀,消灭百姓反抗之心

清政府在入关以来,都采取了哪些为人诟病的措施?为了稳定当时的社会局面,其中一个最为后世人所厌恶的措施便是血腥屠杀。清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野蛮建立政权,因此,在入关以后,他急需要汉族百姓对他的认可

但是这一时候的百姓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个大明王朝,为此,秦朝统治者颁布的流放不留头的决策,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导致当时的人口受到很大影响。这一事件引发的便是嘉定三屠。

为了自己政权统治的稳固性,清政府派遣军队对于嘉定的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企图通过这样血腥的镇压来消灭反抗势力,但是第一次的屠杀似乎没有满足清朝统治者的杀心。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清政府又相继举起了屠刀,对于当时反抗自己的平民百姓痛下杀手。然而这时候反而使得当时的清朝治下烽烟遍地,原本明末的绅士对于清朝的行为进行抵抗,更有甚者,一起来反对清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流寇势力。

经过了多次屠杀以后,清政府在之后的决策当中,一改之前的野蛮态度,选择了较为平稳的与民休息的政策。似乎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拢百姓。

(2)局势稳定以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新政府在中原大地站稳脚跟以后,清朝的统治者将明朝时候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去解决,使得广大农民拥有土地。不仅如此,对于明朝末年社会动乱的局面,清政府下达了免税三年的命令,这样就为兽散或影响的百姓生活恢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除此以外,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族人民的排满心理,大量学习汉族政权的制度,在教育记录上学习了汉族的官学制度,让原本一些读书人纳入到了自己的统计当中,让他们不会去散布不良言论,以动摇自己的统治。

而且在这之后,清朝为了体现自己人的仁德,又建立了一些救助机构,专门针对孤寡儿童进和一些年迈无依的老人进行救助。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百姓受贿,从而认同自己政权,当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政策发展,清政府也得到了一些民众的认可。

并且在清朝的统治当中,毕竟自己的满族人属于人数较少的部分。因此,在国家治理方面,清政府大量任用汉族官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原本抵抗情绪较为激烈的百姓慢慢适应了清政府的统治。

但是一些依旧不愿臣服于清朝的荡寇势力和表面上臣服的明末绅士,成为了清朝统治者极为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同样也是极为精通权谋的人,清朝统治者对于这两大敌对势力采取了打一棒子,又给一个甜枣的政策

二、拉拢与釜底抽薪,对待明末绅士的两大绝招

(1)清朝拉拢了一批贪生怕死的明末绅士,以表现自己的仁德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之下,一些根基较为深厚的世家大族,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财力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在这个时代里,能够安身立命。在清朝入关以后,这些事组处于大汉族,心里不承认清朝政权的合法性。

但同时也有一些懂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他们主动和清朝政府接触,同时,为清朝服务。这也恰好为需要稳定自己统治的清政府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拉拢这些贪生怕死的明末绅士清政府削弱了原本对自己有着强烈反抗心理的汉族绅士势力。

除此以外,借助这些明末绅士,清政府给予他们官职任命,让他们自行对付反抗较为激烈的绅士阶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原本就头疼的问题顿时变得迎刃而解。

不仅如此,这些向清朝投降的明末绅士,在接受明朝的官职以后,成为地方团练使。这些人也成为了清朝统治者对地方掌控的一大手段。他们在自己所在地区是盘根错节的地主势力,原本不懂当地情况的金政府,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了解决的余地。

可以说拉拢这些贪生怕死的墙头草,对于清政府来说,不仅是一种仁德的象征,同时也是出于自己政治管理的考量。

但是并非投降以后,这些人便总会真心为清政府做事。总有一些表面上是投降于清政府的明末绅士,却依旧做着反清复明的动作。为此,清政府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做法。

(2)釜底抽薪,将明末绅士依仗的土地收归手中

清政府在入关以后,面临着明朝末年留下的乱局,对土地进行了深刻改革,而这一改革也有一层釜底抽薪的考量。当时,这些反能够反抗清朝统治的,明末绅士,大多是以前的地主阶层。

他们依靠着自己继承下来的庞大土地,才能够发家致富。为此,清朝对于土地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清政府将很大一部分的土地收归到国家的手中

问一次,这就使得原本实力强大的绅士阶层实力遭到一定削弱,但是为了防止他们反抗清政府总会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小官小利,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通过这样釜底抽薪的方式,清政府手中有了大片的土地,而之后作为土地改革的重要措施,清政府采取了新的土地税种,这让拥有着大批土地的绅士饱受忧虑。

在新税种的改革之下,你陌生是需要交纳的,赋税无形中增多,这就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减少了抵抗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绅士的打压与拉拢是极为成功的,而一些原本对于明朝依旧念念不忘的流寇势力,清政府更是以其为聪明的方式,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三、内外夹攻,消灭大部分的荡寇势力

(1)许以名利,清廷收服一批荡寇为自己所有

明朝原本就存在一些因生活难以维系,最终落草为寇的人,他们对于明朝的归属感并不强。因此,清政府便派遣人来接触这一行为,通过给予官职和名利,让他们为自己服务。

这些人往往是因为生活所迫而落草为寇的,他们并不介意是哪一个统治者来统治国家。相反,能够给予他们利益的清政府便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原本的荡寇势力被清政府收为当地团练兵,充任军队当中。通过拉拢这些荡寇势力,清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有所增加。

正如《鹿鼎记》中韦小宝被康熙派去攻打王屋、太行两座山上的荡寇势力,韦小宝通过招降的方式收服了这两批势力,让他们成为了清朝的一名官员。

虽然那些人并不是真心臣服于清朝,但是能够有生活保障,又可以做观战的方式,何乐而不为。而清政府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原本拥有着武装力量的荡寇势力收为到自己手中。但是仍然有一些荡寇势力是忠于明朝的,他们并不接受清政府的招降条件、拼死顽抗。

(2)派兵征讨,死守顽抗的实力最终被消灭

这些忠于明朝的荡寇势力彻底惹怒了清政府,因此,对于这些忠诚于明朝的敌对势力,清政府直接派遣大军压境,将他们尽数消灭。

当然,作为这些先头部队的自然是原本被收服的那些档荡寇势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清政府消灭了很多敌对势力。当然在这过程中也费了不少的精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一些反抗清朝统治的敌对势力也开始转入了地下,正如在一些小说中经常提到的天地会等所谓的反清义士。

这就使得清政府在表面上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在之后的发展中,清政府逐渐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