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五大名将,蓝玉排不上号,此人才是第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征虏大将军蓝玉亲率15万大军深入大漠,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彻底击败北元主力,除元主与太子地保奴外,其余七千多文武大臣悉数被捕。捷报传来,朱元璋大喜,晋封凉国公,继续拜大将军。如此之军功,相比秦汉之名将,亦是不遑多让。但是,在将星璀璨的洪武朝,蓝玉的成就并不算很高,排不上前五,最多只能排第六。那么,排在前五位的名将分别是谁呢?
第五、七战七捷,创造奇迹——傅友德。作为陈友谅的部将,傅友德并没有展现出过多的才华,当然也没有表现的机会。自从追随了朱元璋,他便开始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军事才干;论勇猛程度,他仅次于常遇春。洪武四年(1371年),傅友德拜征虏前将军,挥师伐蜀,顺江而下,攻克成都;洪武五年(1372年),追随冯胜北征大漠,其作为前锋攻入甘肃,七战七捷,创下奇迹;洪武六年(1373年),出师雁门,生擒伯颜帖木儿;洪武十四年(1381年),拜征南大将军,率蓝玉、沐英等攻入云南,迫使元梁王及其妻子投滇池而死。遗憾的是,后受到“蓝玉案”牵连,自剜而死,其家人被充军辽东、云南。朱元璋曾评价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大学士焦竑评:“明兴猛将云从,数倍云台、凌烟,而六王最著,其以骁勇称者莫如常开平,次则傅颍国耳。”
第四、出师辽东,降服纳哈出——冯胜。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山寨王冯胜率部投奔朱元璋,开启了他辉煌而又悲惨的一生。在朱元璋与南方群雄的大决战中,冯胜降高邮,下湖州,克平江,军功仅次于常遇春。洪武元年(1368年),冯胜逆黄河而上,连克开封、洛阳,直奔潼关,拿下陕西;洪武三年(1369年),冯胜拜征西大将军,率副将傅友德出兵甘肃,连战皆捷,横扫扩廓帖木耳于塞外,俘获牛羊数十万。洪武二十年(1387年),随着徐达、李文忠等名将的逝去,北元太尉纳哈出常常袭扰辽东边境,为此太祖决定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为副将出师辽东;纳哈出久闻其大名,便以诈降换取逃跑时间,但被常茂识破,直接砍断其手臂,余众二十万人马投降,其余溃逃。但是,冯胜每次打仗均喜欢私藏战利品,羞辱敌军妻女,以致屡次被斥责,贬官,复起,最后赐死。
第三、文武兼备,国之栋梁——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擅长民政、理财,可谓是文武兼备,国之栋梁也!1366年,李文忠率军深入敌后,进攻杭州,张士诚部将潘元明投降;1367年,李文忠出师福建,平定建州、延州、汀州,同时下令士兵收养途中弃儿,被养活者无数。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在征讨途中暴死,李文忠授命代管其军队,深入太原、大同、宣府,擒获平章刘帖木、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拜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出师野狐岭,降服兴和守将;闻之元少主于应昌继位,便连夜奔袭,直捣“黄龙”, 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授命南下四川,安抚暴动民众,蜀地宴然。洪武六年(1373年),李文忠出师塞外,于白登山擒获太尉不花。此后,李文忠屡次率军备边,敌人不敢南下。此外,李文忠还经常劝谏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及大明元气,朱元璋虽不满,但因马皇后之缘故,只能将其软禁府中。
第二、弃盗为良,血战救主——常遇春。作为强盗出身的常遇春,起初并不受朱元璋待见,还说他是来“混饭吃”,而随后他作战之勇猛与无惧之精神终于使朱元璋折服。1355年,采石矶会战中,面对防守极为严密的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部,常遇春驾驶孤舟冒着枪林弹雨挥戈勇进,冲入敌阵,大破蛮子海牙。1355年,作为前锋,攻占南京,因功升元帅。1360年,鄱阳湖大战时,常遇春力战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救出被围攻之朱元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久,常遇春对陈友谅发起火攻,尽毁其战船,陈友谅中流矢而亡。洪武元年(1368年),常遇春作为徐达副将,沿运河北上,大都不战而降;次年,北攻元朝上都开平,迫使顺帝北逃应昌。遗憾的是,常遇春在班师南归途中暴毙于柳河川,年仅四十岁,追封开平王,配享太庙。朱元璋评价:“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第一、大明之卫、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熟读史书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徐达对大明的贡献不亚于卫青(横扫匈奴)、李靖(消灭突厥)对汉唐,他堪称开国第一名将,不世出之良将。只要有徐达在,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名将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而只能作为副将追随。例如,常遇春追随徐达北伐大都,推翻元朝;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屡次作为副将与徐达出塞,深入大漠等等。朱元璋评价他:“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因此,明初第一名将,徐达当之无愧;终明276年,唯一堪与之媲美的只有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