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节是几月几日有什么习俗(重阳节最早开始于何时?)
在咱们中华大地,有个节日,它既不靠春节的热闹喧嚣,也不倚中秋的团圆温馨,却偏偏能以“久久”之名,独领风骚,它就是重阳节。别看它名字简单,背后的故事可长了去了,今天咱们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重阳探秘”,看看这“久久”的节日,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重阳起源:古人的“登高”奇缘
重阳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那会儿,那会儿它还是宫廷里的小众玩法,皇帝老儿带着妃子们登高望远,祈求长生不老。到了唐代,这节日可算是火了,成了全民狂欢的盛宴。那时候的人们,可不仅仅是为了登高,更多的是为了那份“秋高气爽”的惬意,以及“九九归一”的吉祥寓意。在那个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是不是有种“人生巅峰”的既视感?
习俗大观:古人的“玩”法可真不少
1. 登高望远,赏秋正当时
说到重阳节,怎能不提登高?古人爱登高,可不是为了刷步数,而是为了那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秋高气爽,正是赏秋的好时节,漫山遍野的红叶,仿佛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
2. 插茱萸,辟邪求吉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茱萸,这小小的植物,在古代可是辟邪求吉的宝贝。人们将茱萸插在门楣、窗前,或者制成香囊佩戴,以求家人平安健康。这习俗,是不是有种穿越千年的神秘感?
3. 敬老爱老,传承美德
重阳节,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老人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敬老爱老,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发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着菊花酒,聊着家常,那份温馨和甜蜜,是不是比啥都来得实在?
二、重阳为何成“老人节”?数字背后的深意
“九九”寓意,长寿之愿
重阳节为啥又叫“老人节”?原因嘛,还得从“九九”这个数字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九”可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象征着长久和永恒。而“九九”呢,更是寓意着“久久”,也就是长寿的意思。所以啊,重阳节就成了人们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
法律明确,敬老风尚
当然了,重阳节成为“老人节”,可不仅仅是因为数字的寓意。1989年,咱们国家可是明文规定,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这可是法律层面的认可,足以看出咱们国家对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重视。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都成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重要时刻。
三、重阳新风尚:传承与创新并行
网络祝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如今的重阳节,可不仅仅是登高望远、插茱萸那么简单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祝福成了新风尚。一句句温馨的祝福,一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通过网络传递给远方的亲人,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敬老活动,形式多样
除了传统的习俗,现在的重阳节还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比如,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健康讲座、志愿服务等,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传递了敬老爱老的正能量。
重阳,不仅仅是节日
重阳,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望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在这个“久久”的节日里,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敬老爱老,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住,重阳节,不仅仅属于老人,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共进,让这份“久久”的祝福,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