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成语“蛛丝马迹”里的“马”并不是指哺乳动物中的马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9 08:34:52    

蛛丝马迹,最早出现在唐代杨筠松《龙经·统说》中,是用来形容地脉:“引到平处如蛛丝,欲断不断马迹过。”那么,这个“欲断不断马迹过”中的马究竟是什么呢?

此马可非寻常之马,而是指一种昆虫,体形很像蟋蟀,名叫灶马。

灶马(拉丁学名:Stove Grasshopper),直翅目穴螽[zhōng]科动物。

灶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类动物体色为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呈驼背状,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灶马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其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为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息于草丛、矮树、灌木丛中。

中国古代,家家户户使用灶台烧火煮饭。天气暖和时,灶马生活在野外草丛中;天气转冷时,就回到灶台附近穴居。人们常说,灶台中有灶马的踪迹,是食物充足的征兆。

“蜘蛛”和“灶马”是一对常客,是经常出没于伙房的一对搭档。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蛛丝马迹”这个成语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