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旅游景点推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
上林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大明山东麓,南宁市东北部,东北邻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区,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辖区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上林县户籍人口49.56万人,常住人口3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万人,城镇化率36.13%。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上林县置桂林郡,上林县为桂林郡地。2003年6月27日,南宁地区建制撤销,上林县划归南宁市管辖。截至2021年10月,上林县辖7个镇、4个乡。上林县人民政府驻大丰镇。2019年5月20日,联合国老龄所积极老龄化专家委员会在马耳他正式授予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世界长寿乡”荣誉称号。2020年2月13日,上林县获得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历史沿革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上林县置桂林郡,上林县为桂林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为郁林等九郡。交州郁林郡下置潭中、领方等县,上林县境大部属领方县,西北部则属潭中县。
三国吴元兴元年(264年),改领方县为临浦县。同年7月,分交州置广州,上林县分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及桂林郡潭中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改临浦县仍名领方县(《宋书·州郡志》),上林县分属领方、潭中两县。东晋,于郁林郡下新设新林县,该县为新林县、潭中县地。
南北朝,仍之。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龙州,新林县属龙州马平郡。又设定州(后改称南定州)领方郡,该县为马平郡新林县、领方郡领方县地。陈仍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领方郡。领方县仍属郁林郡。开皇十二年(592年),置马平县,隶始安郡,本到大部属领方县,西北部属马平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于原领方县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领方县地置无虞、上林、止戈、领方、琅玡、思干、贺水等县隶之。贞观八年(634年),改南方州为澄州(治所在今县城大丰镇)。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干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为贺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澄州,辖上林(治所在今澄泰乡古城村)、无虞(治所在今澄泰乡江那村)、止戈、贺水四县,州治设在上林县。上林、无虞二县均在今县境内(无虞县在今三里、澄泰乡一带)。贺水县部分地区在今县境内(乔贤乡的木山、古楼、那良、厂圩、琴水、黎密等村)。贞观初隶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县隶岭南西道邕管。
五代,属南汉,建置不变。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止戈、无虞、贺水三县,并入上林县。并废澄州,以上林县隶邕州。六年复称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废澄州,上林改隶于宾州。宋初隶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则隶广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拨上林之止戈地入武缘县(今武鸣)。
元代,属宾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总管府,直隶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为广西行中书省,宾州直隶之。
明初,属宾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隶广西行中书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划县地述昆、白山(旧为止戈县地)二乡入武缘县(今前者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后者属马山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宾州仍属柳州府。
清顺治初,上林县仍隶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以上林、迁江、来宾、武宣属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上林县乃改属右江道思恩府。咸丰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锦贵率农民起义军联合黄鼎凤、谢秉彝攻下县城,改上林县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李锦贵病逝,不久清军攻克,复改为上林县。
民国二年(1913年)6月,上林县隶属邕南道。次年,6月隶属南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改属南宁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属武鸣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0日,上林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1日,上林县解放,县名不变,隶属武鸣专区,县治大丰圩。
1951年1月25日,撤销武鸣专区,上林县改属南宁专区。
1952年8月11日,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上林隶之。
1953年4月23日,宾阳、崇左两专区合置邕宁专区,治邕宁,上林县归属邕宁专区。同年,撤销邕宁专区,原辖县为桂西僮族自治区直辖县。
1956年3月2日,上林县改属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12月20日,复设邕宁专区,上林县属邕宁专区管辖。
1958年11月14日,邕宁专区更名南宁专区,上林县改属南宁专区。同年12月,上林县与宾阳县合置宾林县,治芦圩镇,属南宁专区。
1959年5月10日,撤销宾林县,恢复上林、宾阳两县,治依旧,仍属南宁专区。
1971年,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
2003年6月27日,南宁地区建制撤销,上林县划归南宁市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上林县辖7个镇、4个乡:大丰镇、明亮镇、三里镇、白圩镇、巷贤镇、乔贤镇、西燕镇、澄泰乡、塘红乡、镇圩瑶族乡、木山乡。上林县人民政府驻大丰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大明山东麓,南宁市东北部,东北邻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区,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辖区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林县属桂中南山区,西部多山,东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山脉多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68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上林县西南部天然屏障。县境东部和北部为石灰岩峰林所环抱。各类地貌分布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在西燕、大丰、明亮、巷贤4个乡镇,沿大明山一带,面积19041.46公顷,占总面积10.18%;海拔在500~800米的低山,分布在大丰、明亮、塘红、镇圩、西燕等乡镇,面积30173.3公顷,占总面积16.14%;海拔在250~500米的山丘,分布在乔贤、白圩、三里、西燕、澄泰、巷贤、木山、明亮等乡镇,面积27076.18公顷,占总面积14.48%;海拔在150~250米的丘陵,除镇圩乡和大丰镇外,全县各地皆有分布,面积53526.7公顷,占总面积28.63%;海拔在150米以下的平地,主要分布在白圩、大丰、明亮、巷贤、澄泰、三里、西燕等乡镇,面积57146.67公顷,占总面积30.57%。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含有河流2300.25公顷、水库1574.6公顷、坑塘2397.46公顷,分布于各类地貌中。上林县境内有大明山、凤凰山、狮子岭山、岜仙山等4条较大的山脉,有镇圩、塘红西部、岜独和弄贬一带4片喀斯特峰林区,还有八角山等诸山以及大龙洞等70多个洞岩。
气候
上林县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最高气温39.7℃,绝对最低气温零下1.7℃,年平均降雨量为1789.2毫米,是广西六大暴雨区中心之一。
水文
上林县境内河流为红水河水系,均属小河,既窄且浅。清水河为主川,是红水河的一级支流,有大小支流80条,均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集向东流入宾阳县。此外还有兰干河,自南向北流入忻城县。全县主要河流总长733.80千米,流域面积1709.7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0.42%。河网密度0.39千米/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3年,上林县土地总面积18700.1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462.16公顷,林地面积62936.94公顷,园地1134.36公顷,草地8195.34公顷,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9988.40公顷,水域面积8333.80公顷,其他土地47049.18公顷。县城驻地(大丰镇)土地总面积19816.0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28公顷,林地面积14172.32公顷,园地29.55公顷,草地500.38公顷,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886.62公顷,水域面积1045.20公顷,其他土地237.42公顷。
水资源
上林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89毫米,局部达2300毫米,是广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但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自大明山即从西向东递减,东、西两部相差900~1000毫米。全县主要河流总长733.80千米,流域面积1709.7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0.42%。河网密度0.39千米/平方千米。上林县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24.54亿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15亿立方米,其中西南大明山水源6.13亿立方米,西南部水利网灌溉区11.26亿立方米,北部丘陵水利网灌溉区2.20亿立方米,东北部石山干旱区1.21亿立方米,西北石山干旱区2.35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是岩溶水、裂隙水。全县有地下河58条,枯水期流量4.42立方米每秒,水资源量1.39亿立方米。全县共有大中小型水库47座,水面总面积1574.67公顷,占全县水域面积2l%,总库容24971.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554.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4786.67公顷,有效灌溉17346.67公顷,旱涝保收16153.33公顷。水库水面最多的乡镇为西燕镇,面积364.46公顷,占全县水库水面面积33%;水库水面最大的是大龙洞水库,水面面积800公顷,其次为东敢、南岩水库。全县塘坝433座,有效库容733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上林县矿产资源丰富,至2013年已勘察发现31种。主要有煤炭、钒矿、石煤、滑石矿、铅锌矿、锰矿、黄金、水晶石、石英石、方解石等。煤炭分布于木山乡、乔贤镇贤按圩、塘红乡万福村等地,面积93.53平方千米,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1.20亿吨,保有可采储量8500万吨。钒矿分布于西燕镇寨鹿村云潘庄至巷贤镇三水村阳山庄一带,矿床长约33千米,宽1千米,累计探明储量153万吨,为中国最大钒矿矿床之一。生石煤主要分布于大明山东麓,北起西燕镇寨鹿村,南至巷贤镇长联村,矿带长约37千米,其中大丰镇黑泥坳和巷贤镇阳山出露较好;储量约2.70亿吨,矿体埋藏浅,平均品位1%,发热量100~1800大卡/千克,灰分85%左右;伴生有铀、镍等。滑石矿分布于西燕镇和镇圩乡,探明储量为2167万吨。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明亮镇三黎村、西燕镇甘栏河一带及塘红乡龙祥村拉山庄——塘红社区路马庄、乔贤镇龙头村上街庄等区域,储量约为500~1000万吨,铅锌含量20%左右。锰矿主要分布于大丰、明亮、巷贤3镇,储量约10万吨。金矿分布于明亮、巷贤、镇圩等乡镇,矿区为中型矿床,砂金储量4872千克,平均品位0.156克/立方米;伴生独居石矿17189吨,平均品位701.60克/立方米。大明山区的黄泥山一带发现多处含金石英脉集中区。已开发利用的矿床主要有煤、石煤、滑石矿、方解石、红铁矿、铅锌矿等。
植物资源
2013年,全县维管束植物有202科662属1137种(含野生和栽培种类),其中蕨类植物29科57属82种,裸子植物6科6属10种,被子植物167科599属1045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47科486属885种,单子叶植物20科113属160种。物种数占全广西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l/8强,物种丰富度10.52种/平方千米。乔木树种有100多种,主要是天目紫茎、长色铁杉、紫荆木、小叶红豆、格木、罗汉松等;竹类有粉单竹、黄竹、吊丝竹、大洪竹等;饮料类有枸树、桃金娘、余甘子、黑荆树、苦丁茶等;药材类有土党参、毛山药、天冬、荛术等;果树类有柑橙、荔枝、龙眼、芭蕉、香蕉等。此外,还有八角香料作物和梧桐、油茶等野生油料作物20多种。国务院1999年8月4日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上林境内有7种,即:金毛狗、桫椤、福建柏、樟树、任豆、花榈木、半枫荷,均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广西龙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植被
动物资源
2013年,上林县境自然分布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纲25目78科共252种,其中哺乳动物62种,主要有叶猴、林麝、熊猴、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等;爬行动物42种,有蟒蛇、山万蛇、万蛇、丽纹蛇、金环蛇、银环蛇等。鸟类130种,主要是鹌鹑、乳鸽、画眉、草眉、锦鸟、山麻雀鸟等。两栖动物18种,有虎纹蛙、泽蛙、大绿蛙、斑腿树蛙等。大鹰鹞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懒猴、斑冠犀鸟、金猫、熊猴、黑叶猴、金钱豹、蟒蛇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叶猴、林麝、熊猴、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等36种;属广西地方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华南兔、红腹松鼠、棕鼯鼠、豪猪等78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及易濒危物种27种。国家公布保护的上述一、二级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龙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交通运输
2022年,上林县公路里程1430.11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400.491公里,等外公路29.626公里。等级公路中高级公路99.988公里。全年货运量为243.04万吨,比上年减少9.74万吨,下降3.9%。公路客运量为61.42万人,比上年减少31.09万人,下降33.6%。
历史文化
方言
上林县约85%的居民使用壮语。上林壮语属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区壮语,语法结构与壮语各方言基本相同;基本词汇与壮语南部方言各土语大体相同,与北部方言各土语更接近。县内南、北地区的壮语在语音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声调上,北部的塘红、乔贤、木山等乡镇的壮语被称为“蛮”,南部的大丰、明亮、巷贤等乡镇的壮语被称为“壮”。
上林县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平话、客家话、桂柳话(西南官话)等。上林县南部一带(白圩镇、巷贤镇部分农村)的汉族居民操“客家话”(或称“客话”);此“客家话”不是客家方言,而是与南宁附近的平话同属汉语中的一个地方变体,是迁入上林的汉人与本地壮族土著长期交流、融合而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平话语系。澄泰乡澄泰社区和塘黎、漫桥、王希、上勉、中勉、灰窑、里村、那辘、塘六、新田、长岭、大岭、朱屋、龙屋、刀黎、烟墩等庄以及白圩镇扫不庄的人讲“新民话”,也称“麻介”话,属客家方言,即客家话。县城、大明山茶场、东春村的六毛屯一带、三里镇三里街居民,塘红乡、乔贤镇与忻城县交界的少数农村居民一般用桂柳话交流。
上林县境内的瑶语主要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或瑶语支,部分属壮侗语族。瑶族居地广阔,支系繁多,各语支差异较大,不同语支的瑶族之间语言基本不通。瑶族长期与壮族、汉族杂居,交往密切,瑶语受汉语、壮语影响较大,瑶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壮语词。居住在镇圩瑶族乡正万、正浪两个村的瑶民,大都不讲瑶话而讲壮话;居住在白圩镇赵座村一带的瑶民大都兼通壮语,他们一般以瑶语、壮语为日常语言。
民间文艺
舞蹈
龙舞
龙舞主要流行于上林县壮族聚居的大丰、澄泰、三里、乔贤、塘红、镇圩、西燕、巷贤等地区。分为白日龙(即彩龙)和夜龙(即草龙)两种。表演时均以一人舞龙珠于前,九人舞龙于后,有八音伴奏,以及各类动物形象伴舞。约定俗成,白日龙表演时不准放鞭炮,夜龙则欢迎观众燃放鞭炮。
采茶舞
建国初期,采茶舞在上林县壮族地区流行甚广,后仅存于巷贤乡的中耀、卢贤两村。采茶舞队伍由群众自由组成,春节期间到邻村拜年表演。开场以6至8名女演员表演歌舞《贺新年》,继则男女演员齐上场,男执扇子,女提花篮,表演《十二月采茶》等。
师公舞
师公舞
师公舞以三步为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四方、五方为舞蹈动作的定向,上下连续不断地颤动,是舞蹈的基本动律。随着锣鼓的节奏,动作由慢转快,由快转慢,前冲、后靠、左移、右摇。师公舞蹈形成传统程式的有《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四帅押坛舞》等。
道公舞
道公舞以《踩花灯》为主要舞蹈,根据不同的形式分为踩5灯、6灯、9灯、12灯等。一般6至8人表演,各人手中分别拿锣、鼓、筒、幡等道具,绕花灯边敲边舞。
僧公舞
僧公舞以热闹见长,场地大、演员多,用二胡、锣、鼓、马锣、木鱼、金钟伴奏,边奏边敲边跳。
兴郎铁玖舞
兴郎铁玖舞为瑶族舞蹈,流行于镇圩瑶族乡的正万、正浪、古登等村,覃排乡的大山、毛塘、龙楼等村,乔贤乡的古楼村,三里镇的韦寺、龙联村,塘红乡的古春、马里村。
民歌
上林县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县就有民歌记载。上林县民歌有各种各样的唱腔。如三里镇、乔贤镇、塘红乡、镇圩瑶族乡山歌(也叫欢歌),西燕镇师公调,巷贤镇、大丰镇采茶调等。2004年12月第七届中国合唱节在海口举行,代表广西参加的上林县民歌合唱团,用壮族多声部演唱了《上林——南宁后花园》《苗山情》《赶歌圩》等歌曲,获得银奖。
特色节庆
卢於春社
卢於春社意为卢於庙会,由原来的木山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改名而来,是上林县木山乡新甫庄一个盛大的节日。2016年卢於春社从农历二月初一持续至初三,主要举行乒乓球、斗鸡、牛王争斗、甘蔗搬运、拔河和山歌对唱等比赛项目,同时还举行春耕开犁及春种仪式。
达努节
达努节也叫排玖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举行排玖节。排玖节较为热闹,宴餐杀鸡宰羊较丰盛。宴后,瑶族群众跳起猴鼓舞、舂米舞、雷公舞、南瓜舞、藤拐舞等,彻夜不眠。达努节是瑶族人民对母恩及祖先的怀念,达努节歌舞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
达努节山歌对唱
龙母节
每年农历三月三,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举行龙母节。举行开幕式文艺演出,舞狮,跳腰鼓舞;举行山歌比赛;祭祀龙母和特掘的祭祀活动,师公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进行民间竟技比赛,如打陀螺、跳格子、斗鸡、打竹筒枪、堆红薯窑、竹筒饭比赛等。
渡河公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渡河公节。“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她们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五月初五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挂在孩童脖子上。“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让“渡河公”船沿着清水河漂流。
生活习俗
服饰
据康熙《上林县志》载,上林县内被称为“土人”的服饰与县外各地无异。男子穿小襟衫,女子穿大襟衫,无扣,绳绑。男女均穿宽脚大头裤。衣袖裤脚镶各色布条(一般两条)。男女均梳长辫。男子冬天戴黑色圆布帽。女子戴黑色网帽,插簪,戴耳环手镯。有的妇女头包布巾。头巾宽一尺,长丈余,有黑白两种。俍人(壮族的一个支系)“男妇文身跣足,衣斑斓布褐”。“壮人椎髻徒跣”,“妇人衣短衣长裙,皆青黑无文,(戴)竹笠,衣角问悉援鹅毛为饰,敞其襟,织碎花(作)抹(胸),(掩)其两乳”。“瑶与山子绝相类,男女皆裸跣”。看来,此系壮、瑶服饰原式而相承至清康熙年间的。由康熙至光绪近二百年间,可能壮、瑶原服饰已发生变化而趋于一统,因此光绪二年(1876年)徐衡绅重修《上林县志》时不另行叙列。
民国初年,男子剃光头,妇女结髻。20世纪30~40年代,男子大部分改穿对襟唐装,四只袋(有的三只袋)。开始用绳绑,后改用布结小圆扣,有的用小圆铜扣。一般5~7只。妇女仍穿大襟衫,但衣长仅盖臀部,爱扎短围裙。男女裤仍为大头裤,裤脚宽尺余。衣裤均不滚边。女青年头包白巾。老年妇女仍包黑的或白的长布巾。新娘穿红衣裤、红花布鞋。新郎和伴郎穿灰色或海蓝色长衫。年老男子吃喜酒穿长衫,外套马褂。青壮年男子改短发,或留平头。赶集串村,部分人打赤脚,小部分人穿草鞋或布耳草鞋。机关公务人员和教师大部分穿中山装,小部分穿西装,着胶底鞋或布鞋。建国后,机关、厂矿的干部职工和农村青壮年男子爱穿蓝色、草绿色制服,有中山装、青年装、军装、学生装等;爱戴蓝色、草绿色、灰色鸭舌布帽。农村青壮年妇女大部分改穿大小反领、尖领、圆领的花衬衣和春秋两用装,改穿西裤;爱留短发或结长短辫子。
20世纪70年代后,上林县居民服饰质地有较大变化,爱穿的确良、涤卡、尼龙服装和尼龙袜。有的男青年爱穿牛仔裤、小喇叭裤;有的爱穿西装。男子一般留平头,部分人留大包头。女青年喜烫发,爱穿时装。服装款式越来越多,有各式花裙子、大反领花衫、西服、小喇叭裤等等。爱穿塑料的、胶底的,皮的平底鞋或高跟鞋。老年人大多数仍爱穿蓝色、黑色的唐装。
饮食
民国年间,上林县巷贤,明亮、白圩、澄泰、三里、大丰、西燕一带平原地区,种中稻,大部分农户年景好时早餐吃粥,午、晚餐吃饭;歉收年则早、晚餐吃粥,午餐吃饭。乔贤、塘红、镇圩、三里一带丘陵地区,主要种玉米,一天三餐均吃粥,两三天吃一餐饭。三里有的地方,早上煮一大锅粥,供一天食用;遇节,早餐杀鸡煮饭,中、晚餐仍是啜粥。镇圩的正浪、正万、龙贵、佛子、古登,乔贤的东抚片,塘红的中可片等山区,主要种玉米和杂粮,长年吃粥,逢年过节才换(买)些大米,吃几餐饭。玉米粥、杂粮粥是用石磨把玉米、杂粮磨成粒状或粉状,加水熬成。
20世纪80年代,上林县农村居民改变了以稀粥度日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白日一锅粥、晚上吃干饭的愿望。巷贤、明亮、大丰、三里、澄泰等平原地区的部分农户,甚至一日三餐干饭,佐以猪肉、鱼、蛋,逐渐改变了祖宗世代沿袭下来的吃食习惯。上林群众喜欢吃猪血肠。其作法是杀猪时,将煮熟的米饭加香料、猪血搅和灌肠。煮熟后每人分咬一段。瑶族群众喜爱养山羊,喜欢吃烤羊肉。逢年过节,他们把羊肉切成大块大块的烤来吃,有“越大越有味道”的说法。男子爱喝酒,有“节日无酒不成欢”的俗语。特别是瑶族,趁圩遇友,往往站在柜台前就干上一两碗。空肚白干,酒性易发,逢圩日往往有人饮酒醉而满场胡叫,甚至横卧大街上。巷贤、白圩、大丰等地,逢年过节,妇女习惯以糯米酿制甜酒,香甜醇正,用以款待亲友,倍加亲切。壮、汉族嗜酸,通常家具三酸:酸菜、酸笋、酸辣椒。解放前,部分山居群众亦有杀年猪时将骨头捣烂,装入缸里,密封让其发酵变酸,用以佐餐的习惯。佳日,上林汉、壮群众遇贵客来临,必以“鱼生”相待,视“鱼生”为上品佳肴,其做法是将二斤重以上的草鱼(或鲤鱼等)剔骨去鳞,洗净,截取其脊肉切成薄片,伴以醋、盐、葱、姜、蒜丝及熬熟的香油等,密盖一会儿即可食用。
地方特产
上林大米
上林县盛产大米,色泽晶莹剔透、软而不粘,于2012年12月28日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广西首个列入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产品。
上林大米
上林八角
上林县盛产八角,县境沿大明山脉从南到北约45千米均种植有八角,所产八角干果色泽金黄、香味浓烈。2014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上林八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上林八角
土鲶鱼
鲶鱼,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鲇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土鲶鱼
大龙湖银鱼
上林县大龙湖盛产小银鱼,通体透明,无鳞无骨,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大龙湖银鱼
白切土鸡
上林白切土鸡最大的特点是皮脆肉鲜,所取的原材料是采用农家放养在山间野林中白天吃虫子、玉米、稻谷、土生土长的土鸡,煮鸡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
白切土鸡
风景名胜
根据2015年5月上林县政府官网显示,上林县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31个亚类、39个基本类型、143个主要景点,境内主要有三里洋渡、大龙湖、金莲湖、大明山龙头峡谷、下水源、东红湿地、白圩茅塘、云里湖、石门龙母圣殿、不孤村等自然和人文旅游风景区(点);有智城城址、南丹卫城址、通观桥、石南海遗址、舜婆山遗址、九龙窑遗址等古建筑及遗址;有摩崖石刻《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智城碑》和汇水桥畔碑林以及金鸡山、平山、清秀山等处的明清时期石刻。
上林县部分主要景点
大明山
大明山山体长68千米,宽23千米,横跨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四县,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
大明山
三里洋渡风景区
三里洋渡风景区位于上林县三里镇洋渡村内。清水河两岸,有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等多处文物古迹。
三里洋渡风景区
大龙湖风景区
大龙湖风景区分为水库区和岩洞区。水库是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又称大龙湖。湖长13千米,四周石山环抱,曲折回环。
大龙湖风景区
智城城址
智城城址是唐代澄州的州址,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依托陡峭的山体为城垣,利用山间谷地的不同走向分为内和外城,城外挖建池塘河水相通,结构独特,加上城外池塘在内面积将近250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城城址
莲音寺
莲音寺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经百年,因法性的殊胜缘起于2008年起恢复重建,定名为莲音寺。寺院坐落在上林县金莲湖生态园风景区内,地处大明山东麓,共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阁等诸多建筑。
莲音寺
地名由来
上林县历史悠久。秦朝即为桂林郡地,自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属南方州,此为“上林”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