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相当于现什么官职(开封府尹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歌响起,感觉一下子又回到小时候看电视的场景了。其中主人公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有御赐三口铡刀,上可审皇亲国戚,下可审普通百姓,日审阳,夜审阴。有网友戏称:包拯发起狠来,连导演到铡。今天作者也尝试谈一下开封府尹这个官职。
开封府尹可以拆为开封府和尹,尹此处是个官名,可以理解为更早之前的令和太守的意思,但是又不同于,因为尹基本上专指首都和陪都的地方长官。明清两朝也有尹这个官名,比如大家熟知的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其中开封府尹和顺天府尹都是帝都所在地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从编制上看,顺天府尹是属于文职外官,不属于文职京官,而开封府尹却是京官。顺天府尹可以理解成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市委书记、市长。但是开封府尹不能这样换比,下面我做下简单的介绍。
1,重要性:开封府尹在北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官职,在五代和北宋初,出任开封府尹的大部分都是储君,也就是以后的皇帝。举一例,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他成为皇帝之前就是开封府尹,可以这样说,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个重要的职位,赵光义登基要困难的多。北宋中后期,开封府尹也多是亲王兼任,也可以理解成开封府尹中后期更多是荣誉衔,只给皇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下,当皇位继承晦暗不明时,皇帝驾崩,身为开封府尹的皇家人员更有可能等上大宝。(这点我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可以接受不同意见)
2,北宋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 臣,以次升殿。在这里我给大家解释下,宋朝的顶层架构,皇帝之下就是二府三司,何为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说白了就是把宰相的权利分化,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加强君主专制。也就是说先是宰相汇报,再者军事长官汇报,再者财政长官汇报,接下来就是开封府长官汇报工作了。
2,开封府尹大多是皇家兼任,并不管理实际事务。那么实际管理开封府事务的人就很关键了。不同于明清时期的顺天府尹是固定的职位,固定的品级,实际处理开封府事务的人更多像是临时委派的,而且品级因人不同,因而被称为“权知开封府事”,权知就是暂代的意思。能够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事的人不会是一般人,大多是清流领袖或者是硬骨头。大家熟知的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宗泽都曾在开封府话事。从职责范围讲,开封府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所以从理论上,就是包括皇宫内所有在京师的案子都是有开封府来办理,这样就把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都包含在内了,如果开封府的话事人是一个头脑灵活,八面玲珑的人,那也成就不了开封府的知名度。上文讲了,开封府的实际话事人很多时候是清流或者硬骨头,那么铁面无私,不畏强权等等就不是说说了,而是身体力行,而包拯只是一个代表。
3,成就了开封府的名声远扬,第一功劳要归功于那些身体力行,不畏权贵的历任开封府长官。第二不能说归功,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皇帝的态度。北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军事极弱,老受欺负的朝代。但是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独步世界,市民生活极其丰富。整体来讲,北宋是一个外弱内重的国家,文官的待遇相当高。这里又跑偏了,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研读下。
总结一下,在北宋,开封府尹是一个很高层的岗位,挂名的都是皇家嫡亲,我们熟知的那个开封府尹是一个代理岗位,大多都是清流担任,行政权力和政治地位都大过其他任何朝代的府尹,如果换比的话,也同样大过现在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长。历任的权知开封府事大多不畏强权,身体力行,加上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成就了开封府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