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拿压岁钱,除夕还有些什么风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1 08:21:41    

  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交界点,人们除旧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惫,感受浓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满,祈愿新年吉祥。


  自古以来,除夕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许多经典民俗流传至今,融入人们的生活。

除夕这一天,大人孩子都闲不住。随小布一起来看看除夕的习俗吧~


除夕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除夕

吃饺子/汤圆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将消毒后的硬币包进饺子,谁先吃到,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


  南方人更习惯吃汤圆,寄托新年“团圆”“圆满”的美好愿望,还有的地方今天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除夕

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


除夕

贴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

贴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的。


除夕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除夕

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除夕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除夕

发压岁钱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有的要孩子们追讨到长辈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老人家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