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是什么意思(中国明清时期官员品级纹饰的代表之“补子”文化)
“补子”,作为一种用于服饰的特殊图案标识,通常是用在古代皇族和文武百官的服饰上,用以区分官员的地位和品级高低。
有关官服“补子”的根源最早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旧唐书.舆服志》里就有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
直至明代洪武年间,“补子”才正式予以定型,并延续至清代继续加以完善……
而明代的“补子”与清代相比,既有其独特设计之处,又有相对一致的地方;首先,在形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而清代“补子”则用于褂;
其次,明代官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为完整的一块,而清代的官服却为“对襟褂”样式,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了,而且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
再次,明代的“补子”大约为40厘米正方形,而清代的“补子”相比较明代的就较小一些,约30厘米的正方形或圆形(清代镇国公以下文武百官用方形“补子”,皇后及王公贝勒等用圆形的团龙团蟒“补子”),并且明代五行属火,其“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并以金线予以绣花,四周多为光边;而清代五行属水,“补子”多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且“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设计,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最后,便是自清代起,“补子”开始出现了太阳纹。太阳纹代表天子,象征权力的中心,主体纹样的头首或眼神望向太阳,代表对帝王的尊敬与臣服海水江崖纹预示万里江山稳固不倒,皇权统治犹如滔滔海水延续不断。而云纹、水纹和湖石纹分别代表着天空、海洋和陆地,是皇权所及的范围。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海水江崖纹在明清时期被作为辅助性纹样运用在服装中,象征着江海湖泊,隐喻“江山一统”“万世开平”和“国土永固”之意,也是象征权力地位的标志纹样。
而在”补子“纹样的具体内容上,文官绣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清时期用来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也是后来老百姓常说的所谓“衣冠禽兽”的具体由来,更是封建礼教制度在服饰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清代的”补子“虽然在纹样上大体继承了明代的补子,但也进行了略微调整;如文官“补子”方面,清代与明代文官“补子”一到七品保持一致,均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燕、五品白鹇、六品鹭鸶,而从七品,八品和九品开始与明代有所不同,明代七品、八品和九品分别为鹌鹑、黄鹂和练鹊,清代则为鸂鶒、鹌鹑和练鹊。
而在武官补子方面,明代一品二品是狮子,清代的一品则改为麒麟,二品为狮子,而在其他品级方面也稍许有些不同……
另外,明朝有些官员(如四品、五品、七品和八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文官的补子全部织绣单只。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官服上的“补子”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符号,并作为国家的一项封建专制文化服饰礼仪制度并伴随着相应的官职而得以存在,并受到朝廷的严格的限制与管理,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工艺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