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女子的模样——袄裙
一壶浊酒,
一声清唱,
帘幕燕双飞。
风暖试轻衣。
介眉寿、遥瞻翠微。
袄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少有的延续至今的服装,
是现如今汉族的主要中式服装。
元末明初的“交领短袄+裙”,
明末清初的“立领长袄+裙”,
清末民国初的“十八镶滚短袄+裙”,
民国末新中国初西化严重的袄裙,
以及现如今一般只用来做新娘嫁衣的“秀禾服”,
款式变化极大。
明代处于元代和清代之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也是中国商品经济萌芽的特殊时期。
中国传统女子服饰发展到明代,
继承了唐宋时期传统服饰的精髓,
又吸收了本朝新奇华美的服饰文化,
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大气端庄的风格,
是中国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明代女性的服装主要是“两截穿衣”,
所谓两截穿衣,就是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
各式或长或短的上衣与裙搭配,
被称为“袄裙”或“衫裙”。
上袄下裙,也是明代女子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
明代的袄服与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
适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上至皇后命妇,下至优伶娼妓,皆常服之,
其等级地位主要通过袄的用料和装饰手法来区分。
精致的女袄,搭配各类女裙,
加上裙襕,裙上花色图案与袄相呼应,
浓淡适宜,考究而不奢华,十分雅致。
而袄作为明代女子使用最普遍的上衣,
在追求“新”、“奇”、“华”“美”的服饰风尚的影响下,
其种类变化更是多种多样。
明代女袄款式多样,分类较为丰富,
按衣服长短来分,有长袄、中袄以及短袄。
长袄较长,下摆的位置一般在膝部以下,
可直接外穿,
也可在外加上披风或长袍,
款式一般为竖领大襟。
短袄,下摆位置在腰线与臀部之间,
可内穿也可外穿,
短袄外面则又可加一件半臂。
中袄长短介于长袄和短袄之间,
可直接穿用,也可穿在袍内,外套圆领袍。
长袄、中袄和小袄皆内穿也可外穿,
内穿袄多使用较为柔软的面料,
面料图案花纹也较为素简单一。
袄裙的下裙可以为普通襦裙的下裙,
也可以是典型的马面裙。
“马面裙”其实是一种变化了的百褶裙,
明朝末期,百褶裙吸收了
唐宋圆领袍和宋代“旋裙”的设计灵感,
进一步在款式上作了改进,
前后各有一部分重合的两片,
每片围系起来交叠的部分不打褶,
其余部分则打起细密的襴褶。
在穿着的时候,前裙门对着身体前方,
于是两个后裙门应该正好在身体正后方交叠,
两侧是打褶的地方。
而身前、身后的“光面”,
则适合展示精美的绣工,
很快成为女子裙服的一个基本款。
入清之后,满清统治者规定在服饰上“男从女不从”,
所以清代女裙除满族女性的传统着装——旗袍外,
还可以沿袭明代裙装的款式,
时人称之“马面裙”,
即取裙子的前后光面,
呈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类似马头形状之意。
明代的马面裙还比较简洁,
清代之后,人们便想出各种装饰马面裙的方法,
繁复精巧,穷尽细节之美。
如在裙外叠加飘逸的“凤尾裙”,
或将马面裙的裙褶做成五彩斑斓的颜色,
如同灼灼月华,被称为“月华裙”。
袄裙在中国最迟见于魏晋南北朝,
并传播至高句丽和日本飞鸟时代。
至明朝时成为女子着装的基本款式,
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
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并演变成现代韩服常见的韩式袄裙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