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名居·蔡氏古民居:串联海丝路的百年文化密码
【开栏语】
世遗城市、海丝起点,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申遗成功后,泉州与世遗的事迹仍在延续,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选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到饱经沧桑的名山、名寺、名桥、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泉州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这些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历久弥新,成为泉州的独特气质,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闽南网推出大型策划栏目——《世遗泉州》,用文字与镜头的力量,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闽南网3月31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吴圳烽 文/图/视频)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泉州南安官桥镇蔡氏古民居的燕尾脊,400余间房舍在薄雾中苏醒。红砖墙身浸染着霞光,青石墙基沉淀着岁月。
这座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由华侨蔡资深家族耗时半个多世纪精心打造而成。它以砖石为页、雕花为注,讲述着华侨下南洋的壮阔史诗,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密码。

航拍蔡氏古民居
百年侨史:南洋巨贾的故土情怀
蔡氏古民居的诞生,与一段跨越海洋的家族奋斗史紧密相连。19世纪中叶,蔡资深随父蔡启昌远渡菲律宾,起初,他们以小本经营的香烛生意为起点,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敏锐的商业嗅觉,逐步将业务版图扩展至百货、地产等多个领域,最终缔造了一个横跨多行业的商贸帝国。
尽管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蔡氏父子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叶落归根的情结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起,蔡氏父子便开始规划并着手兴建这处宏伟的古建筑群。他们回到漳里村,组织族人在村边的风水宝地“漳州寮”开垦田园、筑立祠堂、兴建众多大厝,力求将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海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相融合。
随着凿石声声,一座座承载着家族荣耀与希望的大厝拔地而起,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蔡氏家族不仅邀请了当地能工巧匠,还引入了南洋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得蔡氏古民居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精心雕琢,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终于全部完工。

石埕大院
建筑美学:红砖厝里的“世界语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现存21座宅邸、400余间房舍,总占地1.63万平方米。大厝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进不等,旁有护厝,东面还附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主体建筑采用硬山式燕尾脊,红砖墙身与青石墙基相映成趣,屋顶覆盖红筒瓦,檐角如飞燕凌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闽南建筑艺术的魅力,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是闽南皇宫起大厝的典范。2001年,蔡氏古民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现存21座宅邸、400余间房舍
今年62岁的蔡长进是蔡启昌第六代孙,从小便生长在古厝里,他的生活与古厝的一砖一瓦紧密交织。走进蔡浅厝,他指着廊柱上褪色的牡丹木雕感叹着,“这个房子是我太爷爷建的,这个木材是树龄100多年的‘福杉’,至今都没有损坏,古厝里有很多像这样的老物件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除了宏大规整的建筑规模,蔡氏古民居最吸引人的,当属建筑内巧夺天工的雕刻装饰。民居各个角落遍布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

牡丹木雕

空城计砖雕

镂空雕

檐口垂莲柱上的木雕
漫步古厝,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山水、人物等,目之所及皆为艺术精品。门前石雕以历史典故、书画作品为主题,工匠们凭借精湛技艺,刻画得立体感十足;窗棂木雕以花鸟虫鱼为饰,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刀法细腻入微,线条流畅自然;门廊的砖雕上,雕刻着麒麟凤凰等祥瑞之物,寄托着吉祥寓意。
在古民居中仔细观察会惊喜地发现,这些雕梁画栋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西方及南洋的装饰特征也出现在此。

菲律宾釉面花砖

新加坡鱼尾狮泥塑
印度佛教的连珠柱础与闽南匠人烧制的百万块红砖不期而遇,新加坡的祥瑞融进闽南山墙,菲律宾釉面花砖历经百年仍色彩斑斓……种种细节处无不诉说着海丝文化的交融,让古民居仿佛一部镌刻在砖石上的文明典籍。
文化传承:家规家训的世代回响
蔡氏古民居不仅在建筑领域展现出举世瞩目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古民居的大厝门楣、门扉、厅堂、窗格等处随处可见关于家风家训的匾联题刻,至今遗存60余条家规家训。

家风家训的匾联题刻
“蔡家家大业大子侄多,在蔡资深看来,纵有家财万贯,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唯有教育后代立业做人,才是家业永续之根本。”蔡长进告诉闽南网记者,蔡氏家族留下的家规家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蔡氏子孙,警醒和激励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名人书法题刻
例如,德典别馆上厅堂的隔扇上书有 “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教导子孙要以善为乐,注重品德修养;彩楼厝的柱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则强调了积善积德对于家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性;蔡氏宗祠大门的对联 “祖德留贻全在忠君惠众,孙枝踵起犹所乐善好施”,更是将家族的荣耀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后人要心怀家国,乐善好施。此外,建造者蔡资深本人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所展现出的爱国爱乡精神,也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家风家训教育范本。

醉经堂
蔡氏父子由于出身贫寒,没机会接受教育,但他们对子孙后辈教育却极为重视,用心营造“诗礼传家”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蔡氏后人。古民居内可见多处类似“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等家训。蔡资深还为族中弟子修建了潜心向学的“醉经堂”,并请来泉州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任教。此外,在德棣厝东北角,有一处二层阁楼,是蔡资深为族中女子专设的“读书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根深蒂固的旧时代,蔡资深展现了非凡的远见卓识。
这种对家规家训的重视与传承,使得蔡氏家族人才辈出,对于弘扬良好家风、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后人铭记和传承祖脉遗风。
厝里人家:古民居中的烟火传承
从空中俯瞰,蔡氏古民居与稻田、道路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田园水彩画。现存的21座宅第中,仍有30多户蔡氏宗亲散居其中。这些居民大多是六至八代孙,他们至今保持着传统居住格局,让古民居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人们寄托乡愁、守望故土的心灵家园。

如今仍有30多户蔡氏宗亲居住在蔡氏古民居内
“住在这边的感觉和大城市截然不同,古厝里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要是感觉闷了,出门便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日子过得清净又惬意。”蔡启昌第八代孙蔡泽鑫说道。
站在德典厝的天井里,蔡长进看着孩子们在屋檐下追逐嬉戏。“我们闽南人比较相信落叶归根,现在能跟子孙还在古厝里生活,我感到很知足。”
近年来,南安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开展保护修缮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蔡氏古民居得以重焕生机,来自各地的游客穿梭于红砖古厝间,惊叹于其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


来自各地的游客穿梭于红砖古厝间
“以前只是在网上了解闽南建筑,这次实地来到蔡氏古民居,亲眼看到这些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建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尤其是那些雕刻,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在欣赏建筑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在古民居中流连忘返,一边参观一边忍不住连连赞叹。
历经百年来风雨的洗礼,蔡氏古民居更显古朴魅力,远眺群山如黛,近观红墙斑驳,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蔡氏古民居不仅是凝固的建筑,更是流动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蔡氏家族曾经的繁荣昌盛,记录了闽南人闯荡南洋的拼搏精神,更在新时代中续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