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研究者、作家冉淮舟:荷塘文苑“守荷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9:19:00    

荷塘文苑“守荷人”

——专访孙犁研究者、作家冉淮舟

4月15日,在保定光园,冉淮舟解读孙犁书法作品。河北日报记者 肖 煜摄

“‘恐怕’改为‘担心’、‘立足’改为‘扎根’是不是更准确些?孙犁同志对待文学态度严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4月15日,在保定光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操着浓重的保定口音,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孙犁传》作者苑英科,逐字逐句修改着《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图记》中的文字。

“我今年88岁,上中学时就热爱孙犁同志的作品,开始练习写作,上大学时学习、研究相关作品,工作后协助孙犁同志整理文稿、编辑文集、出版著作,几乎一生的时间都在学习孙犁同志的作品。”老先生名叫冉淮舟,此次专程从北京赶来为即将举办的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把关。他不仅是孙犁先生得力的文学助手,也是“荷花淀派”的重要成员。

跟随冉老先生步入展厅,三面白墙从上到下满满当当地悬挂着展品,展厅中央也挤挤挨挨地被展品占据,仅留一圈狭窄过道。300余件展品涵盖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孙犁写给冉淮舟的书信,孙犁文稿、书法以及著作,再现了他们之间的文学情缘。

1937年,冉淮舟出生于保定市高阳县。1951年初,他插班考入保定第一中学读书。那时,学校图书馆订阅的《天津日报》每周四“文艺周刊”正在连载孙犁的《风云初记》。“每逢星期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就和同学们跑去图书馆,抢着看这份报纸。报纸铺展在桌子上,只有离得近的几个同学能看清楚,站在后面的同学,就在那里等着能看清楚的机会。”回想起当年孙犁忠实“粉丝”争相阅读《风云初记》的情景,冉淮舟神采飞扬。在抢着阅读报纸的同学中,除了冉淮舟,还有韩映山、任彦芳,受孙犁影响,他们都走上了文学道路。

1956年,冉淮舟到南开大学读书。课余时间,他继续学习孙犁作品。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户洒进展厅,在丝丝缕缕的光线中,冉淮舟抬起手,指着一封字迹清秀、语言简洁的信说:“这封信是孙犁同志给我写的第一封信。”1959年12月,冉淮舟鼓足勇气给孙犁写了一封信,谈到自己正在撰写一部关于孙犁作品研究的书稿,渴望向他当面请教。很快,冉淮舟就收到了孙犁热情鼓励的回信。信中写道:“淮舟同志:来信收到,非常感谢你的盛情,并希望早日读到你的大作,从中一定能得到教益。但我身体还不好,不能读书,也不能作长时间的谈话,等病好后,一定找你谈谈。”1961年大学毕业前夕,冉淮舟完成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书稿,把它投到天津《新港》编辑部。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万力看到书稿后,决定发表关于《铁木前传》的章节,并想方设法把冉淮舟留在《新港》编辑部工作。

因为工作关系,冉淮舟和孙犁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冉淮舟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搜集、抄录、编排、校对的工作,主要就是对《津门小集》和《白洋淀之曲》的编辑,对《风云初记》的整理,对《文学短论》的选择,对《文艺学习》的补充。”在这些工作进行中,孙犁有事便给冉淮舟写信,冉淮舟有事就去看他,有时也写信。这样,仅在“文革”前,孙犁就给冉淮舟写了69封信。这些信,涉及孙犁过去的写作生活、文艺观点,也涉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孙犁在冀中区和晋察冀边区参与的文艺工作。

对于冉淮舟的帮助,孙犁心怀感激。展厅中,一封1962年2月8日孙犁写给冉淮舟的信,将这份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收到你写来的信和抄来的稿,面对着你那抄写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字体,我感激得无话可说。这些短稿,本来弃之无甚可惜,我竟同意累你去抄写它,只是因为一个人病了之后,常常有无能为力之感,也就顾不得你的烦劳了。你们正在年轻有为,但常常要付出精力去做这些意义不大的工作,有时还要说是‘一种学习’,这就是我在感激之余,无话可说的原因。”

1980年,冉淮舟调到北京工作后,依然协助孙犁编辑出版了七卷五册的《孙犁文集》,以及《琴和箫》《耕堂杂录》《孙犁诗选》等著作。

2022年7月,在孙犁逝世20周年之际,冉淮舟出版了《欣慰的回顾》一书,收录了纪念孙犁的散文作品,并记录了与孙犁先生多年的交往。在冉淮舟看来,即将举办的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是又一次“欣慰的回顾”。

谈起与孙犁相处的那些难忘岁月,冉淮舟情不自禁湿了眼眶:“认真想来,与其说我是协助孙犁同志做一些工作,不如说是在他的指导下从事编辑、理论的学习和文学的创作。孙犁同志的作品总是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让人爱不释手,让读者在不断阅读中享受畅快的艺术之美,从中感受信心和力量、理想和希望。”从孙犁那里,冉淮舟不仅学到了为文之法,更收获了为人之道。冉淮舟说:“孙犁为人处世谦逊低调,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编辑《津门小集》时,孙犁对于书名始终难定,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改了一个名字为《津门小集》,但仍觉不妥,如为《天津小集》则似更俗,请你给想一想,好吗?”冉淮舟联系出版社出版此书时,孙犁又写信嘱咐:“和出版社采取商量的态度,不必提得条件太高,也得看到目前条件困难,另外这么一本小书,也不要过于张扬。”冉淮舟动情地说:“孙犁同志每次写信要我做某一件事情,最后不是写‘你看好吗’,就是写‘你看可以吗’,总是采取一种商量的态度。”

“若说孙犁是荷塘中的一株青莲,冉淮舟便是荷塘旁的守荷人——不摘花,不喧哗,只默默记录每一瓣开合的光阴……”展厅中,由苑英科抄录的一则网文书法作品中的语句,让人印象颇深。冉淮舟说:“作为后辈,我协助正在养病的前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这是我一生的幸运,也是我一生的财富。”(河北日报记者 肖 煜)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