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区:林下赤松茸 增收好帮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春日的一个上午,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三村的林下食用菌基地一派热闹景象,“蘑”幻森林开园仪式暨大球盖菇采摘季活动在此举行。市民们走进林间的蘑菇种植床,亲手采摘刚出土的大球盖菇,享受“采菇乐”的新鲜体验,也品味着“蘑菇经济”带来的丰收喜悦。
大球盖菇,又称赤松茸,因其酒红色的伞盖、形似松茸的外形而得名,是北京市林下种植面积最大的食用菌。该菌种于每年8月初种植,45~50天便可出菇,若越冬管理得当,可实现秋、春两季采摘。北京土地资源宝贵,林下空间常处于闲置状态,而大球盖菇正适合在林下环境生长,其种植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与香菇、金针菇等常见食用菌相比,大球盖菇的突出优势在于它不需要灭菌环节,可直接在发酵料中生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胡晓艳介绍,许多食用菌对杂菌抵抗力弱,必须使用灭菌的培养基,而大球盖菇对发酵环境的适应性强,可在相对粗放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从而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此外,大球盖菇的培养料主要来自玉米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采摘后的剩余菌料还可还田作林地肥料,促进树木生长,形成“林菌共生、互利共赢”的生态发展模式,助推农业绿色转型。
那么,这种“蘑菇经济”是如何在罗庄三村落地生根的?水木麒麟(北京)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致力于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自2022年起与罗庄三村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及长子营镇政府的指导下,依托“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技术支持,各方不断摸索、实践,最终形成了适合本地的大球盖菇种植方案。
去年秋季,罗庄三村大球盖菇种植面积扩大至150亩,日产量高峰达6000斤,秋茬总产量超过7万斤。今年,通过越冬保温保湿管护、春季恢复期管理、营养剂补充等技术措施,预计春季产量将突破35万斤。村民可通过采摘、分装等工作获得日均收入100元以上,并享受产业分红,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林下增收”的双重效益。
随着大球盖菇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去年10月,新发地、首航、吉鲜等农产品批发及零售企业与罗庄三村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销售、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协同发展,为“林下经济”注入新动能。
目前,北京市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已累计超过3000亩,成为首都林下经济中发展速度快、规模效益突出的典型模式。一朵小蘑菇,不仅带动了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托起了农民增收的新希望,更为北京农业绿色转型写下了生动注脚。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