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中国持续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经济韧性应对关税冲击
近日,美国政府向全球各国加征“对等关税”的做法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动,其豪赌产生的巨大不确定性让各国担忧。世界还没有为突然而至的冲击做好准备。
当前,美国政府面临的是高达36万多亿美元的债务,以及高通胀、高利率的市场环境,这使得像过去一样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难再奏效。因此,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寻求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它的减税计划,通过关税与减税促进制造业回流。
然而,非常多的因素限制了美国制造业回流以及缩减财政支出,其中一个根本性因素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被长期高估,这增加了美国制造成本,而盟友长期搭美国提供的昂贵的安全便车,新兴市场国家也曾受益于美国一度支持的全球化。美国政府认为本国在全球化体系中持续受损,决定推翻后重建有利于美国利益的经贸秩序。
包括一部分美国人在内,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预料到会出现“大重置”,这将冲击目前全球贸易格局、分工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的稳定性,每一个国家做出何种反应也存在分歧,这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尽管大多数美国人暂时可能还感受不到痛苦,但接下来,美国将承受剧烈的变化,从物价到生活方式,从失业到不确定的未来。
然而,中国是个例外。美国在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并在关键领域开始“卡脖子”后,中国就开始为与美国被动“脱钩”以及去全球化风险做准备。应当说,世界上除了中国外,大部分经济体都还没有为这一天做好准备。
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持续推进经济再平衡,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培育新动力。首先是通过“慢撒气”的方式持续释放风险。从“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先是全面系统性调整,然后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入持续的“去杠杆”。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地方政府债务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地产市场、地方债务等领域持续释放风险,为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持续致力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并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在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卡脖子威胁的影响,我国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结合市场创新力量,在一系列产业中实现了“自立自强”,已经构建起全球最齐全、最有效率、最有创新活力的工业体系与制造业产业链。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摧毁全球产业分工并重组产业链时,我国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
我国持续优化出口结构,增加海外投资,持续推动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7年最高时的约10%降至目前的2%左右,摆脱了对出口的依赖。我国对美货物出口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从2018年的19.23%,下降至2024年的12%左右。出口规模持续增长主要体现在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增量。在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容易被替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正大幅降低,而机电设备比重大幅增长。因此,尽管关税政策会对我国有所冲击,但因为竞争力提升以及出口目的地分散,大幅增强了我国贸易韧性。
“对等关税”政策将给美国市场自身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滞胀、衰退以及削弱美元信用等,正在摧毁其资本市场,并将引起流动性危机。关税政策主要可能通过贸易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但是,我国已经将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今年首要任务,并筹划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为应对超预期冲击准备了超常规政策,包括流动性支援。
我国早已为今天的冲击做好了系统性准备,建立起抵挡外部实体冲击的堡垒。从战略上看,中国经济拥有坚实的经济韧性与不断涌现的创新动力,只要各界万众一心,凝聚共识往前进,全球秩序重组或将成为我国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