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生存率达6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胃癌“兵临城下”,怎样找到突围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屹峰

“胃部肿瘤恶性程度大,应该先处理”

“低位直肠癌的话,可以先做肠的手术,回纳时再和胃的手术一起做”

“如果先切胃,营养吸收会有困难,还能耐受肠的手术吗”

……

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病房示教室内,10多位医生坐在一起,讨论70岁的胃癌患者老刘(化名)的病情。这是医院胃癌中心一次常规的多学科讨论会诊:多学科的医生为患者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中国是胃癌大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晚期胃癌多。全球胃癌患者中国就占了一半。国内胃癌患者在初诊时30%-40%已经是晚期胃癌,我国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5%。

而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胃癌中心,经治的可统计胃癌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达6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背后的突围密码是什么?

图源:图虫

不同的胃癌患者

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是其中一环。66%只是一个结果,实现这一步其实是个系统工程。”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坦言。

胃癌中心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每周一进行,当天参与的医生有胃外科、结直肠外科、病理科、肿瘤内科、放疗科以及护理人员。

老刘的病情比较复杂:胃角腺癌、直肠腺癌,有盆腔转移。怎么治疗?家人很纠结,在其他医院确诊后转至浙江省肿瘤医院。

老刘的电子病例资料被投影在大屏幕上,医生们一页页研看。

老刘还有手术机会,但胃和直肠肿瘤先做哪个?能不能保肛?是否需要新辅助化疗?这些都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其间,结直肠外科医生带老刘到检查室做了指检:肿瘤距离肛门大概6厘米。大概率要做造口回纳手术。

胃外科医生认为胃癌恶性程度更高,建议优先处理;放疗科医生则建议,可以先做直肠手术,造口回纳时再处理胃部肿瘤;肿瘤内科医生提示,胃部手术后,要考虑营养支持……

“当下要先完善病理报告,胃肠要分开做。胃部肿瘤更急迫,要优先考虑。”这场多学科讨论的主持者、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徐志远表示。

68岁的老胡是胃癌肝转移,在上海化疗两个周期后效果不佳,家人带着他的病例资料前来求助。

医生们讨论后发现,老胡的评估还不够全面,需要进行PET-CT和磁共振检查。

“目前肝转移两三处,如果其他地方没有转移,做根治性处理是有意义的,年纪也不大,患者获益会更多。如果其他地方有转移,那就是另外的治疗方案。”徐志远向家属解释道。

近4个小时,10多位医生讨论了10位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明确的诊疗意见。“觉得很靠谱,我们这种病情复杂的,原来要问不同科室的专家,很折腾,现在这样,外科、内科、放化疗的医生都在了,他们商量后给出的意见,我们更放心。”一位患者家属表示。

中晚期胃癌患者

治疗手段需要“排兵布阵”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胃癌中心,所有入院治疗的患者的病情都会经过这样的多学科讨论。

每周一次的多学科讨论现场/医院供图

程向东坦言,医院多年前就推行单病种成科,不是大的普外科或者肝胆胰等多个专科划分在一起,这种做法在全国是走在前列,让医生专而细,比如胃癌中心,把胃癌研究透彻。“在这个基础上实行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单打独斗的诊疗一定会出现一些偏差,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形成的治疗方案综合了各个学科专家的意见,不一定是最完美的,起码在当下是最合适的,不太容易出现偏差。”

就如开头的这场多学科讨论,不同专科的医生从各自领域查漏补缺,共同商议后为患者制定当下最佳的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进步,肿瘤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对患者来说,这是利好。但这些手段如何综合运用?不同手段的使用顺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程向东解释,任何一种技术手段都有它的局限性,以手术为例,哪些可以做微创,哪些需要做开放手术,都有严格把控。

在这方面,胃癌中心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标准流程,包括药物治疗中药物的选择,像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规范和相应适应症等,不能随意扩大适用范围等。

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在20%左右,对于医生来说,这类患者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考验。

“对这些患者的治疗需要战略性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和技术、每一个手段什么时候介入,都需要深思熟虑。”程向东举例,比如一位晚期胃癌患者,没有手术机会了,如果轻易去做了手术,那么这个手术一定是姑息手术,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就像一个马蜂窝,没有全部端走,只是捅了下,留下的肿瘤可能会爆发性增长,甚至扩散更快。”

而胃癌中心的诊疗模式则能对各种手段“排兵布阵”,为中晚期患者寻找到最佳路径。

早期胃癌患者占比超40%

建立精准的早筛体系

在癌症防治中,提高患者生存率,最重要的是“早”字诀:早筛早诊早治。胃癌防治也不例外。

程向东曾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肿瘤防治关口要前移,做到早诊早治可以治愈很多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既能降低疾病负担,又能延长生存期。

而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胃癌中心,有一个数据也是在全国走在前列:那就是早期胃癌患者就诊比例超过40%,远高于全国15%-20%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其多年来一直推进的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

作为国家上消化道癌早筛早诊项目在浙江的领衔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从2010年起启动这项工作。

“最初是在仙居,后面陆续覆盖到全省,目前县、地市级共有200多家医院参与,每年筛查8万多人。”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浙江省癌症中心消化道癌筛查组组长王实说,从这10多年的数据来看,早期胃癌患者的就诊率在逐年提升,从最初的10%提高到现在的30%。

王实表示,筛查出的早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这类患者的组织病理检查后,如果只局限在粘膜层,一般不会发生转移,不用放化疗,远期复发概率也不高,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对于早筛出来的胃癌患者,我们可以做到更精准的细分。”王实解释,对于一些早期胃癌,如果肿瘤侵犯到黏膜下层,根据指南需要实施外科手术,也就是切除部分胃或者食管,同时淋巴结清扫。“实际上,这些患者中,大概有70%-80%是没有转移的,不需要手术切除。我们在早筛中可以通过病理结果进行细分,判断是否出现转移,如果没有转移的,内镜下处理,对患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保功能。”

对于胃癌早筛,程向东还带领团队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寻找更便捷精准的早筛方式,形成模式体系。他们在全球首次证明舌象可以用于胃癌的筛查和诊断,用机器照下患者的舌头,就能完成一次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团队还研究出抽取患者外周血的血浆代谢物可作为早期检测胃癌的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结果在国际胃肠道顶级期刊杂志GUT在线发表。

“我们希望能从多维度去推动胃癌早筛工作。”程向东说。

正如程向东所言,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66%的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是“防筛诊治康”五位一体的环环相扣,“我们努力将每一个环节做得再精细一些,未来能让五年生存率的数据能再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