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10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试点经验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15项在京津冀复制推广,以天津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38%的外贸进出口额、45%的实际利用外资额。
坚持先行先试,拓展对外开放路径。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开展首创首试。夯实口岸开放基础,率先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进口货物提箱用时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压缩至1天至2天;引领特色领域开放,出台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形成“双首个”数据跨境政策体系,率先发布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探索“边境后”规则,在自贸试验区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试行和解制度,进一步完善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成交结果公告内容,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
坚持制度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系统集成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创新“租赁+”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率先开展飞机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业务、飞机租赁跨关区异地监管等创新举措,打通融资租赁产业链发展的诸多堵点;创新“保税+”赋能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推动保税研发首次应用于航空研发领域,为国产飞行模拟机研制注入动力,利用自贸创新推进保税制造,破解诺和诺德境外生产产品境内加工上市销售难题,率先开展综保区外保税维修再制造,推动航空“保税维修+保税租赁”创新;创新“贸易+”赋能新兴业态,秉持“专家+管家”服务,加快培育网络货运、平行进口汽车、二手车出口等新兴增长点,天津口岸平行车进口量和二手车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开放协同,积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推动政策协同,牵头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搭建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平台,累计发布协同创新实践案例46个,FT账户政策实现三地企业共享;推动产业协同,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汽车贸易等领域深化产业合作,推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160余家央企在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或投资项目超700余个,注册资金超7000亿元;推动港口协同,率先开展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共同推进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设立京津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协同服务专区。此外,创新实施“港场直通”作业模式,提升中欧班列承运过境货物通关效率,开通“一带一路”相关航线60余条,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60%以上的外贸货物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坚持服务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出“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保税展示商品和全新的购物体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天津茱莉亚学院,满足百姓多元化教育需求;建成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基因与细胞治疗中心,打通临床急需药品进口“绿色通道”。
新征程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全力打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努力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
(作者连茂君 系天津市委常委、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来源:经济日报)